After Reading

  讀完本書,讀者個人以為Rifkin描寫之理想社會極似【大學】經一章之「大學之道」:成就該美好社會之過程就似執行「大學」裡之社會綱領:社會進步關鍵就在不斷確認共同利益與情感、並更新群眾生產方法,直到達到最佳化。只是「大學」未曾講清楚:如何生產最佳化。
  
  欲讀本書者,當忽略商周定義之中文書名:「物聯網革命:改寫市場經濟,顛覆產業運行,你我的生活即將面臨巨變」,其原名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,中文意思是零邊際成本社會,其揭示一未來美好社會,非專指某破壞性創新;認同或否定本書揭櫫之未來者,皆可從此建立兩大經濟認知:市場經濟之起源與壯大;美國為主之二次工業革命如何影響了全球經濟(美國之所以為美國)。
  
  本書具極其豐富理論與例證,所傳達之理念外,其著述之法實可為國內作者之榜樣;從經濟史觀、現況描述至預測未來,無主張不例證,無例證不數據;姑不斷其所主張成真與否,其嚴謹治學態度,大大提昇我輩眼界。之於不常關心總體經濟者,此亦是極好入門認知,甚可以其例證解析讀者所在地區之利益衝突。其餘尚有多重啟發,諸如社會共同進步之議題、政府部門之經濟角色、創業點子發想,在在可讓有人深有所得,有心人務必親讀此書。
  
  中譯書中多次出現「物聯網」一詞,作者主張形成美好社會關鍵之一,其內涵多於目前市場資訊大廠所熱衷之「物聯網」概念,乃指一由通訊、能源、物流三網互動之智慧型網路,可不斷蒐集各種應用數據,加之以巨量資料分析,促進整體應用效率。
  
  Rifkin所描繪一漸成形之經濟架構:原始資本與必要材料外之產出成本極趨近於零;此乃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前二次相異之處。其主張正發生之第三次工業革命,由逐漸出現或普及之再生電力、物聯網、巨量資料連同各種分享、協同運作之新應用所催生;我們有很大機會將現有社會帶入那美好世界。
  
  其經濟史觀定義之三次工業革命,皆以新型態「能源、通訊生產力」合成一新經濟架構革去所舊者。如一次工業革命即蒸汽機與印刷術,代表事物為火車與報紙,快速革去農莊生產方式;二次工業革命之石油與電信,即汽車與電話,令世界快速進入現代化社會與加速土地開發;三次工業革命之再生能源與智慧網路,實現個人生產力並橫向連結,令各方面生產力指數型增長;或將革去延續三百年之市場經濟,垂直整合、中央集權之壟斷模式。
  
  市場經濟之不繼肇因於IT科技發展:設備運算力以指數型態成長;單位資訊儲存成本以指數型態下降;加上不斷佈建之網路與其不斷降低之使用價格,組合中之通訊成本已趨近於零,從音樂、出版、印刷、媒體等內容行業消失與轉變可知。
  
  故促成三次工業革命另一要角:無限再生能源為邁向零邊際成本社會之最基礎步驟。唯將能源價格邊際成本降低至趨近於零,零邊際成本社會纔真正到來;作者自提供大量例證說明再生能源正不斷擴大中,即使傳統電力公司不斷阻撓之,亦不能止;由網路通訊發展可知。
  
  剖析三次工業革命之關鍵,須知二次工業革命如何之不繼;作者提出之相關研究數據顯示,一、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之社會進步,主因燃燒能源,而投入資本與精進管理技術所佔功勞,未曾超過一成五;此觀點至關重要:若無足夠能源,任何技術投資作用皆微也。
  
  導致市場經濟無以為繼概因有:開採、運送能源成本日漸高漲,直到局部超過日漸降低成本之再生能源;自動化取代人工,大量職位消失,促成個體經濟;再者,地球環境無法負荷逐年升高之氣溫,環保概念已深入人心,循環再生特性,令再生能源日漸擴大使用。
  
   其他經濟手段與價值之轉變,亦是三次工業革命推手;諸如協同運作、分享經濟、多種貨幣、無貨幣之價值交換等;群體歸屬感取代事業成就感,取用代替佔有,同理心會逐漸取代物質主義;信任對象由政府,組織轉為協作者。
  
  過程自非一帆風順,作者所指二大困難:地球暖化與網路恐怖攻擊,前者是逐漸擴大之颶風、海嘯以及旱澇災難,後者是網路恐怖份子。若基礎設施因之損壞超過某範圍與時間,則會造成大量人口喪命。唯所祈者是分散式能源、通訊網路快快普及,不令局部損壞影響整體運作。
  
  物質主義並不帶來幸福;最末,作者主張這一切成就始自同理心,同理心即文明核心,將別人當成自己看待;生物圈即地球社交圈,生物圈健康與幸福與個人健康幸福息息相關。
  

購買:讀冊生活

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